12.0 km | 01:35:53 | 07:58/km日期: 2016-05-24 05:16 - 地點: 步頻高,觸地時間就短? - 天氣: 競走型跑法 - 平均心率: 140 - 卡路里: 714 Cal - 溫度: 26°C - 濕度: 86%
Pace: 06'52" / 06'15" / 06'05" / 09'35" / 06'10" / 05'59" / 06'07" / 05'46" / 05'57" / 10'20" / 12'55" / 13'40" / 07'41" /
日前看到徐國峰教練提出的一個問題:
步頻高,腳觸地的時間就會短嗎?
照我的想像,答案應該是吧。
但他提出了有些人有所謂「競走型跑法」,
舉例其中一名跑者,步頻高達200步/分鐘,
但足部觸地的時間,竟然佔了2/3,看起來很像競走。
觸地時間長,會妨礙速度。
雙腿騰空的時間,是速度最快的時候。
因此他建議這名跑者,腳拉回臀部下方的時間加快。
減少跑量,專心練技術。
這讓我想起在風獅盃時,
有一大段時間跟在超馬女王雅芬姊姊的背後跑。
她在上坡時的跑法,是我從未見過的。
當時我以凌波微步稱之,
現在看了這篇文章才明白,這就是所謂競走型跑法。
看起來就像快步走一樣,但雙足幾乎是貼地。
就像徐教練說的,這種競走型跑法,速度比較慢。
當天的路線193公路,是像波浪一樣連續起伏的。
她上坡就用這種跑法,於是被我超過去;
等到了下坡,她恢復正常跑姿,又超到我前面。
我們就這樣忽前忽後地幾十公里。
既然如此,她為什麼要用這種跑法?
雅芬姊可是國內48小時超馬的記錄保持人,
怎麼會選擇這樣一個比較沒速度的跑法?
風獅盃比賽,就在環台246比賽後兩週。
她剛跑完這麼累人的比賽,又接著跑風獅盃,
如果是我,腿力一定還沒恢復。
如果持續用同一群肌群跑步,應該很疲勞。
所以我猜,這是一種交換肌群的概念。
讓不同的肌群輪流工作,輪流休息。
雖然不是最有效率的跑法,但也能維持一定的速度。
我想,這就是超馬跟全馬的差別吧。
很多在全馬理所當然的觀念,不一定適用於超馬。
觸地時間短,速度當然更快。
但是當跑到超馬的距離,腿已經很累的時候,
選擇較慢的「競走型」跑法,還是能維持前進,
應該也是很好的選擇。
原文出處: https://rq.center4gaming.org/article/single/22
心率區間 | 心跳數 | 心率等級 |
1:E有氧耐力區 | 130~158 | 65~79% |
2:M馬拉松配速區 | 158~178 | 79~89% |
3:T乳酸耐力區 | 178~184 | 89~92% |
4:A無氧耐力區 | 184~195 | 92~97.5% |
5:I最大耗氧區 | 195~200 | 97.5~100% |
最大心率為200 點此去設定最大心率 |
5月累積里程 :
261.90 km SKETCHERS GoRun 4 灰藍 #29.0 累積 :
1050.5 km里程 (km) | 配速 (/km) | 時間 (累計時間) |
1 | 06'52" | 00:06'52" |
2 | 06'15" | 00:13'07" |
3 | 06'05" | 00:19'12" |
4 | 09'35" | 00:28'47" |
5 | 06'10" | 00:34'57" |
6 | 05'59" | 00:40'56" |
7 | 06'07" | 00:47'03" |
8 | 05'46" | 00:52'49" |
9 | 05'57" | 00:58'46" |
10 | 10'20" | 01:09'06" |
11 | 12'55" | 01:22'01" |
12 | 13'40" | 01:35'41" |
12.0 | 07'41" | 01:35'53" |